公司新闻
什么是Micro-OLED
顾名思义,把Micro-OLED理解成“微小的OLED”是没啥毛病的。它拥有OLED各种优点的同时,还能让单个像素点尺寸变得更小,从而在更小的屏幕上实现超高分辨率。
目前市面上的头显设备大多采用LCD屏幕,主流价位能做到单眼1K分辨率,高端也就单眼2K,而依靠Micro-OLED技术苹果则可以实现单眼4K+。
超高的分辨率解决了VR设备的另一个痛点“纱窗效应”。现在的中高端电子设备上,普通人已经很难用肉眼在屏幕上感知到像素点的存在了。像之前很多朋友在辨别手机屏幕“周冬雨排列”时,就需要在屏幕上滴水来充当放大镜。
但在VR上,受透镜影响,佩戴者的观感是在非常近的距离看一个非常大的屏幕。
比如索尼初代的PSVR,用起来相当于在2.5米距离看一块226寸的屏幕。这就导致在很多VR设备上,用户能看到像素点之间黑色网格状的空隙,也就是所谓的“纱窗效应”。
之前VR设备无论是使用LCD面板还是OLED面板,都很难规避这一问题。拿OLED来说,这是由它的制造工艺决定的。OLED屏幕上的像素点由能自发光的发光材料构成。在生产过程中,当下比较主流的是三星等厂商使用的“蒸镀工艺”,简单来讲,就是将固体发光材料蒸发至气态,气体通过金属掩膜版,金属掩膜板上的有特定位置的开孔,来确保红、绿、蓝发光材料能被“摆放”到正确的位置上。
不过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与成本控制下,掩膜版网格的痕迹也会被留在屏幕上,所以屏幕并不是完全被发光材料覆盖,会存在不发光的缝隙。这就是“纱窗效应”中我们看到的黑色网格。
虽然都是OLED,但Micro-OLED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“纱窗效应”。这次苹果Vision Pro的面板供应商索尼,使用了W-RGB技术方案。
简单来说,它不需要用掩膜版的网格来将红、绿、蓝发光材料“摆”到不同位置上,而是直接向整个基板喷涂白色发光材料,再利用基板上额外附着的一层RGB滤光片,让像素点呈现出不同颜色。
这种工艺带来了两个好处,首先就是缩小了像素点的面积,像苹果Vision Pro单像素的大小只有iPhone的1/64,让2、3英寸的屏幕装下4K分辨率成为了可能。
另一个好处,就是生产过程中绕开了金属掩膜版,这可以提升点亮面积的比例,大大减弱VR设备过去普遍存在的“纱窗效应”。